認識肌少症


FB搜尋:羅浩倫醫師
部落格圖片點擊即可放大檢視



一般人肌肉力量約於25歲達到顛峰,60歲以後肌肉質量每年以1-2%速度流失,肌肉強度以1.5-3%下降,流失部位多為下肢肌肉群。所以,肌少症是種症候群,漸進性的肌肉質量減少,肌肉功能、肌力降低,進而影響日常生活行動,使生活品質降低。



一、    肌少症原因

1.年齡:體能活動減少,引起肌肉纖維質量改變。
2.荷爾蒙改變:低睪固酮、生長激素性激素下降造成蛋白質合成減少。
3.廢用症:制動症、生理性不活動,零重力狀態。
4.體重減輕:不適當營養或吸收差。
5.神經退化:周邊神經病變。

二、 自我檢測肌少症一分鐘
 手指測量法:雙手的食指與拇指圈成一個圓,放在小腿最粗的地方,如圈不起來,表示風險較低;圈起來還有空隙,有可能罹患肌少症,建議就醫諮詢。


三、    肌少症常見徵狀








四、   居家照護

        預防肌少症先從如何延緩肌肉流失做起,最好的方法就是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,提供足夠熱量及各種必須營養素,以維持身體機能與健康狀態。


 飲食補充如下:


1.       充足的優質蛋白質:每日可攝取1-2杯的牛奶、蛋、豆、魚肉(相當於巴掌小);優質蛋白建議在早午餐,以提高肌肉合成效果。

2.     補充維生素D:深海魚(鮭魚、鯖魚)、秋刀魚、蛋類、乳製品、黑木耳、香菇;適當日曬。


   3.  多攝取白胺酸食物,幫助肌肉建造,減少流失,食物如:黃豆、牛肉、堅果(花生、南瓜子)

    4.多攝取維生素C食物,如:豆芽菜、苦瓜、甜椒、奇異果、芭樂。

   5.運動後對蛋白質合成肌肉效果較好,於30-60分鐘內攝取蛋白質食物,如:牛奶、水煮蛋、雞蛋牛奶布丁或堅果豆花。





6.食物以新鮮天然為主,減少加工食品,如肉鬆、香腸降低代謝負擔。

居家運動如下:

1.每週至少三次,每次至少約30分鐘。包含暖身、有氧運動、肌力訓練、緩和訓練、緩和伸展、平衡協調運動、重量訓練。

2.如有慢性病,運動前後需先監測血壓、血糖,避免出現身體不適。

3. 運動時以自己可耐受的低強度運動開始,漸進式增加運動時間。


運動時注意事項


1.    初始運動的強度和持續時間應較低,須採漸進式訓練。

2.    運動訓練時須注意血壓、心跳不適情形,如:心肺疾病、關節炎、骨質疏鬆、腦中風、神經根壓迫者。

3.    每週至少三次,每次至少30分鐘。

4.    運動後30-60分鐘內應補充牛奶、豆漿或雞蛋等,以提升養肌效果。

5.    老年人運動前後需先拉筋、做柔軟操,以增加柔軟度,拉筋維持20-30秒左右。








本文摘自《中華民國合作事業協會-淺談肌少症飲食照護》。
本文摘自《康健雜誌-五大徵兆,爸媽可能已罹患「肌少症」》。
本文摘自《照護線上-對抗肌少症,請你這樣做!》。